(过敏性鼻炎食疗)过敏性鼻炎的食疗方法有什么

作者:简报 来源:亿邦器械网 4年前 阅读: 赞:

导读:



过敏性鼻炎的食疗在鼻炎难题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过敏性鼻炎的食疗,让你可以自己解决你的鼻炎问题。

一、过敏性鼻炎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有变态反应家族史者易患此病。患者家庭多有哮喘和荨麻疹或药物过敏史。以往称此患者为特应性个体且其体内产生IgE抗体的能力高于正常人。但近年有作者发现,孪生和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2、鼻粘膜易感性

易感性的产生源于抗原物质的经常刺激,但其易感程度则视鼻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现已证实变应性鼻为炎患者鼻粘膜中上述细胞数量不仅高于正常人且有较强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

3、抗原物质

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该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粘膜便和相应的IgE结合而引起变态反应。

(1)吸入性,如花粉、灰尘等;

(2)食入性,如牛奶、鸡蛋、鱼虾、某些药物等;

(3)接触性,如油漆、化妆品、某些药物等;

(4)物理刺激因素,如日光、冷热等;

(5)感染,特别是鼻腔感染;

(6)气候变化与空气潮湿度改变。

4、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功能偏低。

5、自主神经因素,以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

6、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等。

二、过敏性鼻炎的食疗

1、辛苏饮

组成:辛夷10克,苏叶15克以及生姜5克,葱白一段。

制法:将上述药物共水煮取汁温服,每日一次且连用数月。

适用:改善鼻塞、流清涕等。

2、辛夷煮鸡蛋

组成:辛夷20克,鸡蛋2只。

制法:上两物共加水煮熟,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鸡蛋喝汤,每日一次且连服一周。

适用:改善鼻塞、流涕等。

3、通窍饮

组成:川芎12克,白芷10克以及葱白20克。

制法:以上各药物水煎服用,每日一次且连用一周。

适用:改善鼻塞、头胀痛等。

4、辛夷豆腐汤

组成:辛夷15克,豆腐250克。

制法:将两物同煮,喝汤吃豆腐,每日一次。

适用:改善鼻塞、头胀痛、流涕等。

5、菊花粥

组成:菊花15克,桑叶15克以及粳米60克。

制法:先将菊花、桑叶煎煮去渣取汁后放入粳米煮粥服用,每日一次。

适用:改善头胀痛、流脓涕及嗅觉功能。

6、滋阴茶

组成:萝卜30克,刺梨2个,辛夷10克和沙参10克,麦冬10克和生地10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水煎取汁代茶频饮。

适用:改善鼻窍干燥、鼻塞及嗅觉功能。

7、大葱半夏膏

组成:大葱10克,半夏6克以及片少许。

制法:将半夏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和大葱共捣如膏,再加入冰片少许调匀。取少量用纱布包裹塞鼻中并左右两侧交替使用30分钟后拿掉,每日2-3次。

适用:明显改善鼻塞作用。

8、刀豆散剂

组成:老刀豆适量,黄酒1盅。

制法:将适量老刀豆带壳焙黄研末。每次取10克黄酒冲服,每日一次,连服数日。

适用:改善鼻塞、头胀痛等。

9、灵芝红枣鹌鹑蛋汤

组成:灵芝15克,红枣10枚,鹌鹑蛋5个以及冰糖适量。

制法:将鹌鹑蛋煮熟去皮;灵芝洗净切碎;红枣去核同放入锅中加水,烧开后加入冰糖,小火炖30分钟即成。每日一剂且晨起或睡前服。

适用:适用于素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体质为气血两虚型者,缓解期服用。

10、百合大枣粥

组成:百合30克,大枣8枚,粳米50克以及冰糖适量。

制法:百合、大枣、粳米淘洗净,同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共煮成粥,调入冰糖后稍煮即可。每日一剂且顿服。

适用:适用于素有过敏性疾患者,入秋前后服食。

三、过敏性鼻炎的注意事项

1、忌烟。过敏性鼻炎对外界气体的敏感度会明显增高,尤其是寒冷利具有刺激性的气体吸人后会使打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加重,故宜忌烟。

2、忌食寒凉生冷食物。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肺、脾、肾三脏服气虚加以外感风寒侵袭鼻窍所致。而寒凉生冷食物(如生冷瓜果、凉水、凉菜等)最易损伤肺脾阳气,加重虚寒症状。

3、慎食牛奶、鸡蛋、鱼、虾、蟹类食物。有人认为牛奶、鸡蛋、仿、虾、蟹类食物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在患有过敏性疾病时应要避免食用。忌食牛肉、含咖啡阅饮料以及巧克力,柑橘汁、玉米、乳制品、蛋、燕麦、杜砺、花生,鲑鱼、草莓、香瓜、番茄、小麦等。

4、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和芥末等,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

5、避免食用含有香草醛。苯甲醛、核油醉、单钠款氨酸镣等食物添加剂的食品。

鼻炎是个慢性病,发作起来鼻子奇痒无比,喷嚏打起来是没完没了的,有时候严重了晚上都会睡不着觉,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过敏性鼻炎,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所以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过敏性鼻炎的食疗就对会很有帮助,不妨动手试试吧。

文:亿邦器械网 http://www.yibangqixie.com/

END

zbg188198

相关标签: 过敏性鼻炎食疗
更多 健康新闻 前往健康新闻频道 前往阅读
最新评论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