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行“对公打款”账户就停用,BOSS直聘频遭投诉质疑认证形式单一不合理

互联网 9个月前 阅读:0 赞:
“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找工作,上BOSS直聘!”几年前,凭借这支“洗脑式”的广告,BOSS直聘被不少人知晓。成功的营销让BOSS直聘在竞争激烈的招聘市场迅速突围,不过伴随着这家平台的发展,负面信息也一直不断,频遭投诉。

近段时间,燕赵都市报就接到几家企业人员投诉,称注册已很久也进行过多种形式认证,最近,BOSS直聘又要求招聘企业的招聘专员必须进行对公打款认证,也就是向BOSS直聘隶属的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转去规定的金额才能继续使用,否则账号停用。他们认为,企业只是利用平台进行招聘,不涉及资金行为,不应用对公打款来认证企业招聘人员,何况对公打款比较敏感,很多企业程序十分严格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BOSS直聘只采用这样单一的认证行为十分不合理,给用户带来巨大的不便。网上还有投诉称,是因拒办高额费用会员才被BOSS直聘要求的打款认证。

投诉

BOSS直聘强制要求认证需采用对公打款

作为一款求职者与招聘方直接开聊的招聘工具,BOSS直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最近,燕赵都市报接到几家企业针对这家招聘平台的投诉,称其要求企业的招聘人员必须通过自家企业对公账户向平台方进行打款认证,否则账号就会被停用,这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感觉无法理解。


要求企业打款的页面截图


要求企业打款的页面截图

“我们企业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向另一家企业打款?”石家庄市的梁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招聘人员账户已在BOSS直聘上使用了一年的时间,前几天,她作为企业的招聘专员在使用账号时突然跳出了“对公打款+营业执照”的页面提示。提示称:向平台打款证明身份,请用贵公司的对公账户(梁女士所在公司)向BOSS直聘提供的指定账户汇入平台要求的金额,并尽快将结果告知平台进行核验。打款金额是0.15元,账户名称则是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BOSS直聘隶属的公司。

梁女士说,尽管金额不大,但她所在公司的财务不可能无缘无故给BOSS直聘转去这笔费用,认证页面有选择其他认证,但是点进去后还是对公打款没有其他认证方式。她搞不明白,BOSS直聘为什么不可以采取其他形式来认证,“平台上的招聘企业这么多,尽管金额不大,但加起来可是笔不小费用,难道是找个理由收费?”

遇到同样情况的还有袁先生。袁先生称,从去年9月起他们就通过BOSS直聘进行招聘,还先后充值378元成为会员,账号一直都是正常使用的状态。半个月前,同样遭遇到了和梁女士一样的情况。袁先生所在公司属于分公司级别,没有权限使用总公司的对公账户,因为实在无法满足BOSS直聘提出的打款要求,他向BOSS直聘的客服讲明了实际情况,但客服回复,只能按照要求打款进行认证。

袁先生称,平台只是为了证明账户的确是企业人员在使用,环境认证、各种证明资料还是其他认证要求,他都按规定进行了,现在需用对公打款来证明身份,他表示不理解。他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对公打款的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收款方需提供相关的收款信息凭证或相关合同等,付款方审批通过后才可打款。BOSS直聘要求的打款金额虽只有0.21元,但也需提供相关的收款信息,而客服表示无法提供。

因为无法按照BOSS直聘要求操作,袁先生和梁女士的账户遭到停用至今无法使用,这也严重影响到了他们所在公司的招聘工作。

网络

有投诉称因拒办会员套餐才被要求认证

根据梁女士等人提供的截图,记者看到,BOSS直聘要求的打款金额不等,都是几毛钱,要求汇入的账户均是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注意事项中写有认证款会在十五天内退回到付款账号中。记者以用户身份拨打了BOSS直聘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称,如果点击其他认证没有其他认证形式,那就只能进行打款认证,无法进行取消、更换。

在网络上,记者也发现,有一些企业的招聘专员对BOSS直聘要求打款认证的行为表示了不满和吐槽,认为这样的行为属于“霸王条款”。记者也联系了其中一位网友韩先生。韩先生称,他注册BOSS直聘之后完成了所有认证环节,包括环境认证等,一个多月前被要求对公打款认证,显示可以选择其他认证,但是点进去后还是对公打款没有其他认证方式。韩先生说,他多次拨打客服电话都无济于事,为了不耽误公司招聘,公司让他选用了其他招聘平台。他认为,BOSS直聘可以通过营业执照或在职证明等其他方式进行认证,而不是“固执”的要求必须用对公打款认证,因为对公打款每个公司程序都很繁琐也很敏感,不可能随便操作。此外,对公打款都要收取手续费,又得企业“埋单”。

根据黑猫投诉上针对BOSS直聘的投诉显示,有不少网友的投诉也是反映BOSS直聘的对公认证。一位投诉网友反映,注册的时候根本没有要求对公账户打款认证,等充钱开始招聘了,突然强加条件。也有部分反映网友称,因为是个体经营者根本没有对公账号,这让他们很是无奈。

还有投诉网友称,该公司全部BOSS直聘的账号出现审核认证,全部打款认证完毕之后,间隔一天都不到又被要求对公打款认证,并且余额换成了直豆,只有充值才能继续使用,质疑这属于恶意收费。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几位网友投诉反映,在接到BOSS直聘客服打来的推销办理会员电话拒绝后被要求了对公打款认证。根据一位投诉网友描述,其长期使用BOSS直聘进行招聘,接到了BOSS直聘客服两万元的会员套餐推销电话拒绝后,没过多久账号就被锁定了,要求其进行对公打款。还有一位投诉网友称,BOSS直聘给其打电话让开通1万多一年的会员,其表示考虑考虑,晚上账号就不能用了,需要进行对公打款认证。

争议

BOSS直聘负面频频至今无法注册新用户

2014年,一句“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谈”的广告上线,让BOSS直聘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不过,让BOSS直聘“火”了的“复读机”式广告也颇受争议,不少人直接吐槽“实在烦人”。除了广告语被人诟病,BOSS直聘近几年也是负面消息不断,至今是停止新用户注册状态。


BOSS直聘至今还未恢复新用户注册

2017年5月,大学毕业生李文星通过BOSS直聘投发简历,被传销人员诱骗至天津静海,之后被发现溺亡。BOSS直聘也因“李文星事件”被有关部门约谈,并承诺将进行整改,执行高标准的招聘者认证方式,对招聘者进行双重认证。2020年,新京报刊发《招聘网站里的情色陷阱:招助理实为“拉皮条”》报道,有企业在BOSS直聘平台打着“董事长助理”、“生活助理”的旗号发布招聘信息,实为要求应聘者提供性服务。对此,BOSS直聘回应称,平台将全面展开相关岗位的严格排查,对审核机制进行升级,对滥用平台功能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

在BOSS直聘的“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谈”中,其核心的地方在于求职者能够直接与公司老板进行直接交谈,去年有微博网友认为BOSS直聘涉嫌欺诈:“不是直接跟老板谈吗,怎么还是跟人力谈?”这一话题也登上了热搜。去年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称,决定对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在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目前,BOSS直聘依然未恢复新用户注册。

前些时间,“27岁宝妈求职时被HR嫌年龄大”登上热搜。一名求职者称,自己在BOSS直聘上,应聘一家公司文员岗位。HR询问年龄时,得知她27岁后,回复“年纪有点大。”该HR还称,现在的招聘年龄条件基本都是22-25岁。而就在此事发生的前几日,湖南一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反映,通过BOSS直聘平台与一家公司HR沟通时,被后者称“垃圾终归是垃圾”。

截至记者发稿前,在黑猫投诉上BOSS直聘累计投诉有2515条,涉及虚假宣传、恶意搜集信息、乱收费等各种各样的投诉。

进展

记者多次联系BOSS直聘一直未得到回应

4月15日开始,记者多次拨打BOSS直聘的客服电话表示想采访了解情况,但截止记者发稿前,BOSS直聘并未有负责媒体对接的人员联系记者进行回复。期间,分别有两名自称BOSS直聘服务中心、BOSS直聘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记者,但均表示不能代表公司对外的说法,还得需要转到媒体公关部门来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看到,在黑猫投诉上,BOSS直聘对投诉网友回复称:认证是为了保证用户个人身份与其公司身份没有被他人冒用,从而更好保护求职招聘双方的使用安全。不过,袁先生等人认为,出于安全考虑,平台进行附加认证,他们表示理解也十分愿意积极配合,但为了证明用户身份是否被冒用而采用打款的行为有些无法理解,此外,对公打款的确比较敏感,大多数公司也都程序十分严格,还有个体经营者没有对公账户,平台应该充分考虑到到这些情况,让认证既合理又有效,不应强制性的将打款设置成唯一的认证,给用户使用带来巨大障碍。


BOSS直聘在网上针对网友投诉的回复

对此,北京德恒(石家庄)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邢也律师认为,招聘平台如果出于安全考虑,防止出现招聘陷阱而采取相关认证形式值得肯定,但要求企业只能选择对公打款认证的方式,确有不合理之处,平台应该予以完善、优化,采用多种认证,以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便,影响使用口碑。

邢也还表示,各企业在注册成为平台的用户或会员时,需要与平台所属公司签署网络《用户协议》,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比如收费详情、用户权限、信息存储、违约责任等等内容。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的规定,双方签署的《用户协议》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合法有效的。基于此,用户方应当核实上述协议中有无关于“企业必须向平台方对公账户打款才能进行认证”的条款,如果双方未达成上述约定,平台方要求对公账户打款后才能继续使用,不打款则停止使用的行为构成违约。该种违约收费并且影响用户使用权限的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平台应当承担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用户损失的,还应赔偿损失。

(燕都融媒体记者呼延世聪)
相关标签:
更多 互联网新闻 前往互联网新闻频道 前往阅读
最新评论
分享 返回顶部